Photos

科技支援

無綫電視《時事多面睇》 - 18/6/2017

http://news.tvb.com/programmes/closerlook/5948425e6db28cf0218b4567


樂齡科技博覽結束 張建宗指需為長者建宜居環境

無綫電視 - 18/6/2017

一連三日的樂齡科技博覽結束,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指,香港有必要為長者建構更宜居、更友善的環境。

http://news.tvb.com/local/594653876db28cb36b597d6b


會展有展覽展出針對長者高科技產品及服務

無綫電視 - 17/6/2017

會展有展覽展出專門針對長者的產品和服務,除了高科技產品,展覽中部分產品不涉及高科技,但同樣可提升長者生活質素。

http://news.tvb.com/local/5944faf76db28cfd5623b7e6/


社福機構推8款精緻軟餐 助吞嚥困難長者吸收足夠營養 

HK01 - 17/06/2017

不少體弱或中風長者因咽喉肌肉退化,而有吞嚥困難,只好每餐進食選擇不多、味道欠佳的糊餐。

有機構推出精緻軟餐「盛饌」,入口質地類似慕絲。盒裝長者餐只需解凍及蒸熱便可,減少了護老者照顧長者的壓力,亦可確保長者能攝取足夠營養。

https://www.hk01.com/%E6%B8%AF%E8%81%9E/98641/%E7%A4%BE%E7%A6%8F%E6%A9%9F%E6%A7%8B%E6%8E%A88%E6%AC%BE%E7%B2%BE%E7%B7%BB%E8%BB%9F%E9%A4%90-%E5%8A%A9%E5%90%9E%E5%9A%A5%E5%9B%B0%E9%9B%A3%E9%95%B7%E8%80%85%E5%90%B8%E6%94%B6%E8%B6%B3%E5%A4%A0%E7%87%9F%E9%A4%8A-


科技產品展冀提升長者生活質素 不少屬本地設計

無綫電視 - 16/6/2017

會展舉行長者科技產品展覽,提升長者生活質素,當中有不少本地設計產品。對於行動不便的長者來說,每天洗澡不是簡單的事。這張由本地科技公司研發,可以放在馬桶的自動洗澡椅,長者坐上去,五分鐘就可以洗完澡。

http://news.tvb.com/local/5943b6e86db28cb376736a9c/


應對人口老化安老缺人 政府考慮資助購長者科技

明報 - 15/6/2017

政府明日將與社聯合辦長者科技產品展覽,政務司長私人辦公室政策及項目統籌處處長何珮玲接受專訪,承認香港在長者科技應用上「行得慢」,強調面對人口老化和從事照顧長者行業的人數短缺,社會要思考如何透過科技幫助長者。政府將研究如何在資源上配合,協助居家和院舍長者應用科技,包括是否將長者醫療券或社區照顧服務券,適用於資助採用相關產品。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615/s00002/1497464335331


港長者科技應用欠普及 輪椅爬樓梯機引入15年仍遭冷待

蘋果日報 - 12/6/2017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研究員水志偉介紹了10種產品,又提出目前於四個階段(研究、開發、改進、市場)中正面臨共24個落差,社會缺乏對科技重要性的意識,例如採用了納米技術的自動清潔布料,本應針對長者而發明,但目前卻應用於酒店業,又指持份者之間缺乏合作,尤其以大學和研究機構之間為甚,同時,文化差異亦使外國引入的產品難以投入市場。

http://hk.apple.nextmedia.com/realtime/news/20170612/56818564


Hong Kong technology expo to feature 3D food printer, mirror analysing emotions for elderl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1/6/2017

From a 3D food printer to a mirror that can analyse emotions, technology has been more widely adopted than before to address problems facing Hong Kong’s elderly population.

http://www.scmp.com/news/hong-kong/health-environment/article/2096412/hong-kong-technology-expo-feature-3d-food-printer


自動洗身吸便機 長者科技展亮相 另展陪伴機械人 助認障者減暴躁

明報 - 1/6/2017

居家安老與科技應用息息相關。政府將於本月中與社聯合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過百家本地及海外參展商會展出適用於長者的科技產品。其中有韓國企業將展出自動吸便機,透過全自動吸管,吸走卧牀長者的排泄物;亦有社福機構展出「陪伴機械人」,利用笑聲及互動紓緩認知障礙症長者的行為問題,有職業治療師指長者使用後,粗言、暴躁行為有所減少。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601/s00002/1496253263898


長者「照鏡」測情緒助交友

明報 - 1/6/2017

舊日有電子玩具「他媽哥池」(Tamagotchi)讓人養電子寵物,有本港廠商則自行研發一款名為「Mirrorgotchi」的智能家居鏡子產品,可供長者使用,一邊照鏡一邊偵測心情及交友。除了高科技產品,亦有社福機構會於「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介紹自家設計的新裝置,讓長者在治療及日常護理上有更好照顧。

https://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70601/s00002/1496253265474


耆偉寶

Curaco Carebidet

耆偉寶是為長者、病人和長期臥床人士而設的自動如廁系統,能偵測排泄物、自動沖走、清洗並吹乾,確保使用者的身體衛生和舒適。
 
對於使用者,耆偉寶能減少真菌、膀胱或尿道感染,並減輕便秘和失禁的困擾。
 
對於護理者,耆偉寶提供一個無異味和無污垢的護理環境,並排除了更換和棄置紙尿片的成本和工作量。

Curaco Carebidet is the nursing care bidet (Automatic Toileting Aid System) for the bedridden. It is invented for people with limited mobility such as the elderly, patients, and the disabled.

When Curaco Carebidet detects urine and/or faeces, it automatically flushes the excrement away, rinses, and air-dries the user’s body, ensuring cleanness and comfort of the user without the use of disposable paper diapers. Furthermore, it also counts the frequencies of urination and excretion.
 
To bedridden, Curaco improves personal hygiene, reduce fungal, bladder and/or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often caused by the use of paper diapers. It also relieves constipation and fecal incontinence.
 
To care givers, Curaco provides a nursing environment that is free from odor, dirt and mess. It does not consume disposable paper diaper and hence, the costs and workload of diaper change and waste disposable are largely eliminated.

坐得起 (床椅合一)

ComfyLift (bed-wheelchair)

「坐得起」是一張可幫助臥床人士仰躺平移的友善輪椅。此產品的設計以臥床人士及護理人員的舒適度及操作方便作考量,臥床和輪椅的轉換易於調整,冀為繁忙的護理人員節省時間,同時令臥床人士有更大的活動性。此產品特為香港的環境而設,適用於提供不同護理程度的環境,包括醫院、護老院及日間中心。

產品特色:

  • 可利用搖控及手動操作,靈活變換成床或輪椅
  • 可調節的座椅靠背、座椅高度及扶手,配合不同體型人士的舒適及安全
  • 可調節的基座高度,可配合不同高度的床使用
  • 可橫向移動,方便移動臥床人士
  • 座椅靠背及基座高度的調節由可充電電池操控

ComfyLift is a transformable bed-wheelchair that helps bedridden patients get out of bed. It is designed with both patient and carer comfort in mind and are easy to adjust and operate – saving time for busy carers and improving mobility for the patient. The product is tailor-made for use in Hong Kong and is suitable in numerous caring environments, including hospitals, care homes and day centers.

Major features:

  • Bed-wheelchair transformable by remote and manual device
  • Adjustable seat back, seat height and armrest to ensures comfort and safety for patients of all sizes
  • Adjustable base height that fits beds of different heights
  • Laterally movable to facilitate easy transfer to and from bed
  • Seat back and base height elevation drivers run on rechargeable batteries

3D食物打印機

3D food printer

社聯「好好社企」以及「明愛天糧」參考歐盟的PERFORMANCE計劃,合作研發軟食物材料,並以3D食物打印機製作全港首創的3D長者食品。

是次合作旨在推動長者創新食物的發展,將3D打印食物概念引入香港,展出的食品只為概念性質而不作銷售用途。所使用的食物打印機由台灣三緯國際立體列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以及香港華輝無綫電行有限公司為代理。

Good Goods of the Hong Kong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 and Caritas La Vie together attempt to use 3D food printer for the production of soft food. Drawing reference from the PERFORMANCE project funded by the European Union, aim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3D food printing to Hong Kong.
 
The 3D food printer used in this exhibition is manufactured by XYZ Printing in Taiwan, with WECL in Hong Kong as the sole agent. This is a conceptual collaboration with a target to foster food innovation for the elders. The demonstrated products are not for sale at this stage.

盛饌

Graceful Meal

聖雅各福群會最新研發「盛饌」-家居精緻軟餐,包括5款肉類及3款蔬菜,每盒100克,蒸熱後即可進食。另有3款醬汁供配搭肉類進食,帶出更多不同口味。每餐只需進食一款肉類及蔬菜配以一碗粥或糊飯,便足以為長者提供一餐所需的營養。

Graceful Meal offers a wide range of choices of vegetables and meats. Elders can certainly be delighted by its graceful appearance, easily consumed texture and luscious taste.

NAO

高約23吋的智能機械人NAO從法國引入,本身的應用範圍廣泛,可按用家編寫的程式進行各種活動。NAO目前應用於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在各崗位治療師、護士、社工以及資訊科技部同事的共同努力下,懂得以廣東話唸唐詩、與長者一起做健體操及耍太極。其互動功能和活動能力可以帶動長者激情,增加參與的積極性,是治療師與長者進行活動時的好幫手。

NAO, an autonomous, programmable humanoid robot invented by a French robotics company, is designed to be an interactive and personalized companion robot which has been programmed with different capabilities that it can develop its own personality and learn new skills.

NAO has been introduced at the Hong Kong Sheng Kung Hui Welfare Council’s aged care facilities. With technical support and system upgrades by the Welfare Council’s I.T. Department, NAO can respond to command, do simple exercises and read Chinese poems, to name a few.

 

UNAZUKI KABOCHAN(南瓜仔)

UNAZUKI KABOCHAN

UNAZUKI KABOCHAN是從日本進口的智能玩伴,目前於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轄下安老院舍長期使用,取乳名「南瓜仔」。南瓜仔尤其適用於喜歡有人陪伴、喜歡聊天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並且帶給患者各種刺激。院舍進行的先導研究發現,患者獲南瓜仔陪伴期間,言語及非言語行為問題明顯減少。

"Kabo-Chan" comes from Japan. It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for demented patients who like to be accompanied.  Study by elderly homes of Hong Kong Sheng Kung Hui Welfare Council shows that application of it is more effective in reducing physical behavioral problems in demented patients than applying traditional doll.

隨席

Easiseat

「隨席」 是一張可以改善老年人和肢體障礙人士家居生活的創新家具, 為他們解決日常生活中各種的困難.

「隨席」可以十分靈活地在狹窄空間自由移動, 特別適合都市中緊迫的居住空間.而它內建的一套電動機械系統, 可以幫助乘坐者很輕易的使用家中廁所, 同時免去了很多尷尬情況.而無線控制功能則方便了無法自己控制的乘坐者而交由家人或照顧人員來控制, 大大減輕照顧人員的負擔.

「隨席」不只是機能性地為有需要人士提供解決方案. 同時希望木材的不朽和天然的紋理可為乘坐者帶來視覺和觸覺上的歡悅. 令他們覺得自己是坐在家具上而不是一張輪椅.

Easiseat is an innovative furniture which improves home life for elderly and disabled persons, especially the severely disabled persons who hav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ir daily life. Easiseat is highly manoeuvrable, it can performs spin, sideway and diagonal movements, allow the sitters to access every room freely at home, particularly small spaces and tight corners inside Hong Kong’s compact homes. And there is a set of mechanism which power-assisted the sitters using toilet without embarrassed feeling and hygienic concerns. Wireless control facilitates the sitters who are not able to control by themselves, but a nursing attendant can easily do for them.

Easiseat is not only provides solution to those in needed, it also focuses on Design, Craftsmanship and Durability. Hopping the timeless and the natural beauty from the intricate surface of wood can brings an aesthetic pleasure and comfortable experience to sitters. Let them feeling like sitting on a furniture, rather than a wheelchair.

天行健

MoBiLET

「天行健」是靈活輕巧,操作簡單, 時尚的電動輪椅

“MoBiLET” is a stylish, light and agile powered wheelchair.

倍靈指環

BelunTMRingoffers

倍靈指環可篩檢和監測睡眠窒息症治療後的成效。

BelunTMRingoffers medical-grade, lightweight wearable solution for screening and monitoring post-treatment effectiveness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eartisans手錶

Heartisans Watch

Heartisans手錶是一款可以隨時監控血壓的手錶,能更方便地讓用戶跟蹤血壓的變化。

Heartisans Watch is a smartwatch that accurately measures blood pressure. Unlike cuff-based monitors that squeeze the arm, Heartisans Watch gives users complete freedom and comfort to measure blood pressure at any moment.

REX

「Rex」適用範圍包括心臟以下失去活動能力的半身不遂者,用家可以透過坐着或站着的狀態穿上機械腿,機械腿上有29個感應器,用家穿上後可以穩定站立,無須負重,用手撥動操縱桿控制行走方向。此外,用家可配合Rex進行物理治療,讓下肢進行被動式活動,防止肌肉一直萎縮;適量的站立亦可改善心肺及排泄系統功能。

 

希望之手

The Hand of Hope

希望之手是一款榮獲獎項、由表面肌電信號驅動的機械手中風復康系統。

The Hand of Hope is an award-winning,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EMG) driven robotic hand rehabilitation device for stroke patients.

膝關節康復與監控可穿戴式裝置

Knee Rehabilitation and Monitoring Wearable Device

-測量及監察膝關節患者或老人膝關節運動數據

-Measure and monitor patients or elderly‘s knee movement data.

-User friendly as the device is connected to APP

LUNA

Luna是一個康復機器人。它可以與患者進行力量或EMG練習,提供遊戲並進行複雜的診斷測試。

Luna is a rehabilitation robot which can perform force or EMG driven exercises with patient, entertain with games and perform complex diagnostic tests.

Sit & Shower

Sit & Shower: 一款全自動沐浴機,方便長者獨立安全地沐浴。

Sit & Shower: A fully automatic bathing device that enables seniors to bathe safely and independently while reducing the burden for caretakers.

沐浴

Bathing

為了失能者的生活尊嚴和品質,我們藉由護理師、照顧服務員、操作員三人一組的專業團隊搭配專用車輛攜帶組合式浴槽到宅提供沐浴服務。

到宅沐浴服務讓失能者享受溫水浴,達到身體清潔、血液循環促進與鎮定放鬆,也舒緩家屬照顧負擔。

華人第一座沐浴福祉訓練中心,提供沐浴專業教育訓練。

[Bathing] is the tough task for disabled family. To maintain the dignity of life and a better quality of life, we team up three people with the nurse, caregiver, and operator together to provide home-visit bathing service. The team drive the special home-visit bathing car with assembled bathtub to provide professional mobility, on-site bathing service. The home-visit bathing service helps the disabilities to enjoy warm water bath, clean the body,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 calm and relax, and finally relieve the burden of family care. Sisters of Our Lady of China Catholic Charity Social Welfare Foundation (SOLC) creates Global Chinese first bathing training center to provide the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s in home-visit bathing services.

Mirrorgotchi

專為獨立生活的長者設計,Mirrorgotchi是一面現代智能家居鏡子,利用雲端面部識別引擎分析和檢測鏡子前面的人的情緒狀態。能與大量的物聯網傳感器和個人保健設備連接,讓它成為建于雲端的“在家安老”平台。通過定制通知功能的應用程式,Mirrorgotchi賦予所有關心該長者(如他的朋友和家人們),及時和定期更新的情緒和健康相關的狀態資料。

此外,通過內置的視頻聊天功能,長者可以尋找和接觸其他有相同愛好和興趣的長者,形成特別的“支持圈”,鼓勵他們成為互相關懷的朋友(“老友記”)。如果他們感到悲傷或憤怒時,或當其中一人按動緊急按鈕時又或者在他生病發燒時,Mirrorgotchi將自動通知在他“支持圈”的老友記。許多像這樣的智能應用場景將可由Mirrorgotchi毫不費力地實現。

總而言之,Mirrorgotchi的最終目標是鼓勵長者們使用ICT構建特殊社交網絡互聯互勉。

Designed specifically for elderly persons living independently, Mirrorgotchi is an intelligent home smart mirror that utilizes a cloud based facial recognition engine to analyze and detect the emotional state of the person in front of the mirror.  Together with a multitude of Internet-of-Things sensors and personal healthcare devices, it forms a Cloud-based, “Aging-In-Place” platform that empowers any caregiver of the elderly persons or even his friends and family, via a custom notification App, with timely and periodic update of the elderly person’s emotional and health related status.

Furthermore, through the built-in video chat function, the elderly person can seek out and engage with other elderly persons with similar hobbies and interests to form ad hoc “Supporting Circles” that encourage them to become one another’s caring buddies.  Mirrorgotchi will alert his buddy (or buddies) if the person is feeling depressed or angry, when an emergency button is triggered, or when he is having a fever.  Many such smart application scenarios can be implemented effortlessly.

In short, the ultimate goal of Mirrorgotchi is to encourage the silver generation to use ICT to connect via a special social network that encourages mutual support and communication.

The EarlySense InSight System

EarlySense InSight 是一個操作簡單的病人監測系統,讓護理人員能夠從中央顯示器和各種便攜式儀器上查看患者的實時體徵訊息和活動狀態等。

InSight容易安裝和易上手,最適合在候診區﹑過渡護理﹑精神科﹑康復治療﹑專業護理設施和醫院中使用。

The easy to install, intuitive InSight System, enables caregivers to review real-time vital sign information, motion and trends from a central display station and various portable solutions.

Installation is as easy as plugging it in. The InSight System is an ideal solution for environments such as waiting areas, transitional care, psychiatric, rehab, skilled nursing facilities and hospital environments.

智護系統

Care Giving management system

為了提供更有效的外展管理服務並増加透明度, 我們設計了這一套智護系統,可以幫助你全面提升服務質素(包括預約,編更及服務配對),透過手機Apps,服務員清楚知道每天工作行程,服務對象,項目和到埗時間等),若有體檢的需要,(例如,體溫,體重,血壓,心跳,血糖等),體檢數據可以即時自動紀錄並通過手機上傳至服務中心。當發現某些體檢數據有惡化的跡象,就可以作出相應的行動提早預防。這套系統也可以定期發出報告;家人也可以通過網絡來查詢受助者的情況。有助提高貴院的專業服務形象。

To better provide your care services to your clients, we designed a Care Giving management system, which can be used for both center care or outreach service: this system able to manage the clients’ profile including their vital signs (body temp, weight, heartbeat, blood pressure, and blood glucose level etc) records via mobile apps. This system also able to manage the treatment plan for each client with reminder to the caregivers or centre staffs.  You can extract different types of reports including open up to the client’s family members, which can help raise your service level.

顧意設計

CareDesign

顧意設計 (CareDesign) 結合使用者中心設計與智慧資訊科技,建立了悅齡照護資訊平台 (Jubilage) ,以滿足照護端的紀錄需求與家屬端的資訊需求。悅齡除了可輔助規劃照護排程,並可提示生命徵象異常值與生成護理紀錄。而透過通訊APP,還能使機構提供家屬有關長者的健康近況,以促進信任關係。

CareDesign provides senior care service through integrating human-centered design and intelligent technical solutions. Our vision is to foster the wellbeing of senior citizens living in care institutions by delivering relevant information to their close ones. We create Jubilage, an intelligent care information platform that fulfills the needs of both nursing staff and senior citizen’s family. With schedule-based interface, Jubilage assists nurses in planning their daily tasks. Syncing with the vital sign monitor, user gets all the information on cloud with just one tap. The abnormal data will be highlighted and the nursing record will be formed automatically. Jubilage processes the data into daily reports and emergency alerts to the nursing staff. It also summarises health condition of the senior to the family via messaging apps on demand. Through health information delivery, the trust in the care environment is established and the lives of senior citizens can be more well attended.

配安心藥物管理

SafeMed Med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MMS)

「配安心藥物管理」系統是一個由藥劑師團隊研發的電子藥物系統,來建立一個完整、準確、及時的安老院舍院友藥物記錄,令相關照顧者容易查閱院友最新用藥情況。系統涵括醫管局所有的藥物資料,連接自動化藥物包裝機器及核藥和派藥程式,減輕安老院舍員工在處理藥物上的負擔,確保院友的用藥安全,提升安老服務質素。

SafeMed Medi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SMMS) is an electronic medication system developed by pharmacists to create a complete, accurate, and updated medication record in Residential Care Homesfor elders so that caregivers can easily obtain the latest medication record of each resident. SMMS contains the whole medication database from the Hospital Authority. It may connect with an automatic dispensing machine, medication checking,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program to relieve the workload of medication preparation, ensure medication safety, and enhance service quality in Residential Care Homes for elders.

香港電訊e体健 - 社區e健康站

HKT eSmartHealth – e-Health station in community

香港電訊e体健之「社區e健康站」內的健康量度儀器簡單易用,用家都可以作自我檢測。最貼心是每次量度只需用e体健健康卡一嘟即可以識別身份,系統更會即時將用家的健康數據上傳雲端,在有需要時下載附有圖表分析的健康報告,讓專業醫護人員隨時作遙距跟進,全天候監察他們的健康狀況。社區e健康站健康站已於港、九、新界超過30間長者服務中心投入服務。

“One-to-many” solution supports multiple users taking health measurements and uploading data - all via just one set of devices at an HKT eSmartHealth e-Health station. Users simply need to identify themselves first by scanning an eSmartHealth health card. The health station facilitates measurement by using healthcare devices connected to the eSmartHealth system. Authorized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can monitor user health conditions remotely while users can view health records/trends via eSmartHealth website or smartphone app easily. The solution is now applicable in over 30 elderly community centers in Hong Kong.

智慧健康量測站

Smart Health Station

智慧健康量測站提供了血壓、血氧、額溫、身高和體重等量測功能,透過手機號碼、接觸/感應式票卡可建立帳號,並將量測結果的簡訊寄到自己或家人的手機。除了能進行自主/社群健康管理,更可於就診時供醫生查詢量測記錄作為參考數據,用以了解民眾的身體變化狀況,進而及早發現異常或調整用藥量,最終建立一個智慧健康城市。

Smart Health Station is an All-in-One self-service device, which provides blood pressure, body temperature, oxygen concentration, height and weight management, and other optional healthcare sensors available. Logging with your own smart cards, smart phone app, or wearable devices, you can immediately link with your own health data within seconds. Analysis results can be shared with your friends and families on FB, twitter, or by SMS message to form a self-healthcare circle. Especially these continuous data can also b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doctors while receiving medication treatment. Knowing your own health condition anytime anywhere is absolutely a smarter way to manage your healthcare and an unstoppable trend of nowadays.

智活遊戲

Mind Delight Games

「智活遊戲」是一套全港首創以實體教材配合流動應用程式作認知訓練的工具,它專為認知障礙症患者而設,適合個人或中心小組訓練時使用。不但涵蓋六大認知訓練元素,並且揉合理論與實戰經驗,更融入了「認知刺激療法CST」的概念和元素, 以加強小組訓練的互動,讓參與者容易投入和得益,亦確保每個環節都能夠刺激相關的認知功能。

“Mind Delight Games” is the first set of cognitive stimulating tool that combines the real games with a smartphone app in Hong Kong. It is designated for elderly with dementia and suitable for both individual and group settings. It contains 6 cognitive training elements (including memory, concentration, calculation, visuospatial perception, objects recognition and language ability) and it also incorporates the training principle and elements of the “Cognitive Stimulation Therapy” in the games. Users will benefit from the interactive group setting and a variety of types of cognitive stimulation in an enjoyable and engaging manner.

HK-iCap

"HK-iCap是大學科研産品及全港首個完成臨床驗證的電子化認知評估系統”

“HK-iCap is from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he first cognitive assessment system completed clinical validation in Hong Kong that detects early signs of dementia with no professionals required.”

智活無限

Brainastic

首隻結合大學科研、娛樂,且針對華人的腦部訓練應用程式

The first brain training application which integrated University research, entertainment and Chinese oriented.

適用於長者監控的無線射頻識別(RFID)技術

RFID Technology for safeguarding elderly from accidental wandering

腦退化症和老年癡呆症病患者有遊蕩的傾向,容易走失。有見及此,LSCM研發中心開發了此RFID解決方案,能感應腦退化症患者未經許可而遊走的情況。只要將RFID閱讀器安裝在主要出口附近,當偵測到穿着附有無源超高頻(UHF)RFID標籤背心的患者通過出口時,系統便向監測人員發出警號,並將背心的識別號碼發送至監測人員的電腦以便作出跟進。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nd dementia are prone to eschewing established lifestyle patterns and are vulnerable to unexpectedly losing their way. The LSCM R&D Centre offers an RFID solution that can detect Alzheimer’s patients when they wander away from their care premises. RFID readers installed near the main exits of a facility and passive UHF RFID tagged vest’s worn by patients work in tandem to detect patients as they pass through the reader exits. The system notifies staff by providing an alarm signal that goes off if a patient leaves the facility unassisted and their vest’s ID will be sent to the computer of the monitoring staff for follow up.

SeeMe

SeeMe是一個完全電腦化的康復和物理治療系統。用戶能夠在人造環境中識別自己,並進行一系列的運動。

SeeMe is a fully computerized program for rehabilitation and physiotherapy. User is able to recognize himself in 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and perform a series of exercise.

智遊人

WanderSmart

‘智遊人’ 是一種創新設計的防遊走設備。旨在減輕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護理負擔。‘智遊人’簡單,通用,花費只是港幣$ 300,但提供安全的照顧, 可以在家庭或院舍機構中廣泛應用,成本效益高。

這設備是使用Walkie Taklie來提醒照顧者/護理人員,通過遠程信號允許遠程監控長達2-5公里。當患者試圖離開家庭/房間時,他/她將觸發PIR傳感器,通過接力將信號發送到對講機,並以簡單的音調通知護理人員。那麼在家的照顧者將有更多的自由來參與自己有意義的工作,如烹飪,去洗手間,甚至在附近的市場購物。設備很簡單,一旦插入充電器並按下開關就可以使用。

‘WanderSmart’ is an innovative design that distinguishes from the current anti-wandering devices. It aims to ease caregivers’ burden in dementia caregiving. Being a simple, universal design which costs HK$300 but provides a safe caregiving. ‘WanderSmart’ can be widely applied at home or institutional setting with high cost-effectiveness.

The current device uses the Walkie Taklie to alert the caregiver and allows a distant supervision up to 2-5km via remote signals. When the elder tries to leave home/room, he/she will trigger the PIR sensor that transmits a signal to the Walkie Talkie through a mechanical relay and alert the caregiver with an easily noticeable tone. Caregivers at home will then have more freedom to engage in their own meaningful tasks such as cooking, going to washroom or even nearby market for shopping. It is simple, once the charger is plugged in and the switch is pressed, the device is ready to use.


愛科達護理

AccurCare

科達護理,適合家居、醫院和老人院等使用,它能檢測您進出的區域,從而判斷身處地方的安全。

AccurCare can precisely locate the area that people entering, leaving and staying, which is perfect for home, hospital and residential care center.

友善香港好餐廳

Friendly Restaurant

「友善香港好餐廳」是一個手機應用程式,為不同需要人士(包括輪椅或枴杖使用者、孕婦、長者、聾人及視障的朋友)提供無障礙的外出用膳資訊,打破界限,同時提升公眾對弱勢社群的關注,推動香港的無障礙設施發展。

Friendly Restaurant is a mobile app for peoples with different needs, which includes Wheelchair users, Pregnant women, Elderly, Deaf, and Visual Impaired. We collect accessibility information of restaurants, to raise public awareness on accessibility facilities in Hong Kong.

全新軟骨組織再生技術

New Cartilage Regeneration Technology

約40%的65歲以上人士受軟骨組織損傷的困擾。骨關節炎、退化、創傷和運動損傷都可引致軟骨組織損傷。

由香港大學工程學院陳佩教授領導的團隊,成功研發新的軟骨組織再生技術,利用病人自身的細胞,主要是骨髓中的幹細胞,培植成軟骨組織,用作修補受損的軟骨組織。由於不需移植病人其他部位的健康軟骨組織作修補,病人在手術後有望更快康復。

請參閱www.livtis.com 了解更多。

Cartilage injuries and the associated chronic pain may be caused by osteoarthritis, degeneration, trauma and sports injuries.  About 40% of adults over 65 years old have some form of cartilage damage and may require cartilage repairs.

A team of biomedical engineers at HKU led by Professor Barbara Chan of the Faculty of Engineering has developed a new cartilage regeneration technology to grow cartilage tissues out of cells taken from a patient’s body.  The cells, in particular stem cells extracted from a patient’s bone marrow, can be grown into cartilage tissues of the shape and size fit for cartilage repairs and replacements. The use of the regenerative complex tissue plugs will allow patients to have cartilage repairs without the need to transplant healthy cartilage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joint, so patients could be benefited from faster healing.

Find out more: www.livtis.com

全球首宗金屬3D Plus打印金屬足踝骨植入人體個案

 

斥菌塑料消費品

Germ-repellent Plastic Consumer Goods

斥菌塑料消費品 -  不含生物殺傷劑卻有抗菌功效

Germ-repellent Plastic Consumer Goods – Make Antimicrobial Possible without Using Biocides

 

可印刷的接觸壓力感應墊

Printable Contact Sensor Pad

可印刷的接觸壓力感應墊 – 實現健康老年

Printable Contact Sensor Pad for Healthy Aging

 

耆康會

SAGE

自2007年開始,耆康會先後開展「大腦健身室」網站、「長青網」、「數碼樂 – 長者資訊科技發展計劃」、「足不出戶樂遊新天地」等多項資訊及通訊科技計劃,向本會長者推廣「寓復康於娛樂」的服務理念。透過創意運用各種時下數碼產品,長者可進行有趣的認知及手眼協調訓練、享受多媒體娛樂,並增加與外間聯繫。另配合天花式吊機,更可提高體弱長者接受復康治療的動機,提升生活質素。

To promote the service concept of “rehabilitation in entertainment”, SAGE has launched a wide range of ICT projects such as “Brain Gym”website, “eElderly ”website, “Joyful Use of ICT for Smart Elderly” and “Smart Use of ICT for Frail Elderly” since 2007. With the innovative use of various up-to-dat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 products, our elderly residents and members can improve their cognitive and eye-hand coordination abilities, explore the digital world and enlarge their social network. With the aid of ceiling hoists, the frail elderly are also motivated to receive rehabilitative training, which enables them to enjoy an enhanced quality of life.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

HKSKH Lady MacLehose Centre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致力於通過外展或網絡策略為有需要的長者及其照顧者提供社區支持服務。 我們亦會為其他老人服務單位提供支援和培訓,以增強前線員工的專業素養,為葵青區提供優質服務。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有五個戰略來促進代際和諧的概念,包括長幼共讀,跨代生活教育,長幼共玩,長者資訊科技與永續綠色生活。

HKSKH Lady MacLehose Centre which dedicated to provide community support services to needy elders and their carers in the community by outreaching or networking strategies. We also provide support and training to other elderly service unit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 elements of the frontline workers to provide quality services in Kwai Tsing district.

HKSKH Lady MacLehose Centre have fiv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concept of inter-generational harmony, which include Shared-reading,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Inter-enerational play,  Technology and Green Living.

「有機上網」互動體驗區

WebOrganic Fun Zone

為中小學生以及公眾人士而設的各項創新科技體驗活動:

  • 模擬高齡體驗衣 – 歷耆者
  • 體感互動地板 – 北斗星工作室
  • 體感家庭物理治療感應設備 – 微軟香港
  • Arduino機械車 – 城大應用程式實驗室
  • 虛擬實境體驗 – 北斗星工作室
  • 記憶訓練流動程式 – 智活研發
  • 3D打印及耕種機械人– Printact
  • 編程工作坊 – 城大應用程式實驗室
  • Minecraft工作坊 – 微軟香港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on innovative technology, suitable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udents and general public:

  • Elderly Simulation Suit by Eldpathy
  • Kinect Interactive Floor by Big Dipper Studio
  • Kinect Respond Well Experience by Microsoft HK
  • Arduino Car by CityU Apps Lab
  • VR experience by Big Dipper Studio
  • Memory training mobile Apps by Mindvivid
  • 3D printer and Farming Robot by Printact
  • Coding workshop by CityU Apps Lab
  • Minecraft workshop by Microsoft HK
 

電動輪椅床

Robotic Bed/Wheelchair

電動輪椅床的床墊是分成兩半的,一半依然保持穩固就位,而另一半則可以分開以形成輪椅子的主體。 受護者只需要輕微移動大約幾英寸到一側,並進行一些簡易調整,受護者便已經從床上轉換成坐在電動輪椅上。而在整個過程中只需要一位施護者從旁協助,大大降低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電動輪椅床不單止確保受護者能夠在安全及舒適的情況下從床轉換到輪椅上(反之亦然) 及能夠增加受護者的活動能力 ,並且能夠減少施護者在轉移過程中的體力消耗,更加大大減低兩者跌倒及受傷的風險。

The mattress of the Robotic Bed/Wheelchair is split in half, with one side remaining firmly in place when the other half is separated to form the body of the chair. The user simply needs to move over a few inches to one side, and with a few adjustments he/she will be sitting upright in an electric wheelchair. A single caregiver assists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significantly reducing the burden on caregiver. Robotic Bed/Wheelchair is not only to secure a safe and comfortable way for the user while transferring from bed to wheelchair (or vice versa) and expanding their mobility, but also it reduces physical exertion of the caregiver to lift and transfer such a person, and eliminates the risks of dropping and injuries.

生物功能襪

Bio-functional socks

隨著年齡增加,皮膚容易變得乾燥,出現皮膚粗糙、脫屑,甚至龜裂脫皮,這些情況尤其容易出現於長者或糖尿病患者的雙足。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開發的生物功能襪特別為香港長者而設,項目曾於長者中心進行試用,結果顯示用家滿意襪的功能。

生物功能襪有效保持雙足於襪內的濕潤,滋潤腳部皮膚。功能襪以銀納米物料製成,設計採用符合人體工學的結構,配合保溫功能的創新設計,有效減少細菌繁殖,提升舒適、柔軟和平滑的感覺。

Skin is more prone to dryness as one ages. Symptoms of dry skin include skin roughness, scaliness, peeling and cracking are common found on the elderly or diabetic patients, especially on their foot. HKRITA’s bio-functional socks are specially designed for our elderly in Hong Kong. Wearer trials were conducted in several elderly centres in Hong Kong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effective functions were found.

The bio-functional socks can buffer moisture of the feet inside the socks and moisturise foot skin. Manufactured using silver nano materials and with an innovative design of better ergonomic sock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treatment, the socks can reduce bacterial reproduction and provide better wearing comfort softness and smoothness sensation.


主題演講講者

施賀德博士

世衛組織駐華代表

施賀德博士於2013年9月1日就任世衛組織駐華代表。 就職世衛組織駐華代表處之前,他曾在日內瓦擔任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總部證據,政策與創新司司長,在中國北京擔任聯合國愛滋病國家協調員。

就任此職位前,施博士曾擔任一系列高層國際職務,包括全球抗擊愛滋病,結核病和瘧疾基金績效評價與政策司司長,世界衛生組織愛滋病司司長,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評價與戰略信息司長。 2000年,施博士承擔了世界銀行的一項特別任務,對愛滋病疫情及其應對措施的成本和影響進行經濟學分析。加入聯合國工作之前,施博士曾擔任德國國家愛滋病規劃主任和位於柏林的德國聯邦衛生部中央生物醫學與傳染病研究及參比實驗室羅伯特•科赫研究所傳染病流行病學處主任。

施博士在科學雜誌和書籍中廣泛發表文章,並在柏林教授應用流行病學。他在發展政策,傳染病流行病學以及全球與國家層面的規劃方面富有經驗。他還是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兼職教授。 施博士是一位醫生並獲得醫學流行病學博士學位,在德國及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完成了教育和專業培訓。

施賀德博士

Jane Barratt博士

IFA秘書長

Barratt博士是國際老齡聯合會(IFA)的秘書長。IFA由73個國家的政府,工業界,學術界和非政府組織組成,代表約7500萬長者。 IFA是專家和專業知識的全球聯繫點,有助塑造和影響全球與年齡相關的政策,其願景是全球的長者健康及其權利受到尊重和保護。

Barratt博士直接負責IFA的全球業績,營運質量和戰略實施以及業務發展,包括其與聯合國機構和世界衛生組織的關係。

Barratt博士是丘吉爾學者,更榮幸地獲得加拿大伊麗莎白女皇二世鑽禧勳章,以表彰她對推動各界對老齡化有關問題的了解,及其與政府和私營部門對話以達至改善長者生活質量的承諾和熱情

Barratt博士在不同國家的公共和私營部門及國際理事會任職,並且是國際照顧長者研究的顧問。她是加拿大National Centers of Excellence遴選委員會主席,世界經濟論壇Global Agenda Council on Ageing的前成員。

Jane Barratt博士

專題討論講者

蕭偉強先生

香港特別行政區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蕭偉強在2017年2月13日獲任命為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蕭偉強持有香港大學文學學士及公共行政碩士學位。他於一九七八年加入政府,曾在不同決策局及部門服務,其中包括前音樂事務統籌處、前政務總署、土地註冊處、前市政總署、公務員事務局、律政司等。他於二○○八年二月至二○一四年七月期間出任康復專員,負責協調整體殘疾人士康復政策和措施,其後於二○一四年八月就任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

蕭偉強先生

林正財醫生

香港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

林正財醫生為基督教靈實協會現任行政總裁,在他的帶領下,基督教靈實協會已成為香港提供長者全人善終服務的先鋒。

林醫生現為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及教育局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 - 安老服務業主席。他亦領導安老事務委員會長期護理服務模式工作小組,為政府提供相關之政策改革建議 。林醫生同時亦是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和社會福利署老有所為活動計劃諮詢委員會主席;以及香港房屋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兼長者房屋特別小組主席。林正財醫生獲特區政府頒授銅紫荊星章、太平紳士以表揚其對社會的貢獻。

Dr Ching-choi Lam

羅致光博士 (J.P., S.B.S., G.B.S.)

 長者安居服務協會聯合創辦人之一及義務司庫

羅致光博士自1981年起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他具有廣泛的研究興趣,包括社會福利,衛生,勞工,房屋和教育政策等領域。他經常擔任政府決策局和部門的顧問工作。他為長者安居服務協會的創辦人之一,亦在多個非政府機構包括香港明愛、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及香港小童群益會出任管理委員會委員。他於1995-1997 以及1998-2004年間為立法會議員。他現時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關愛基金督導委員會主席、扶貧委員會、統計諮詢委員會及策略發展委員會委員。

羅致光博士

關雁卿博士

(長者代表)

關雁卿博士80年代至1997年間曾分別出任陶氏化學公司太平洋區信息系統總監、香港理工大學資訊科技服務總監、AT&T亞太區首席資訊科技總監,她於1997年間擔任香港賽馬會執行資訊科技事務司時患上嚴重出血性中風(爆血管),經歷五至六年的康復期。
 
關博士於2003年獲理工大學授予工商管理博士學位,並於2009年獲得香港大學碩士學位。
 
她在非政府機構開展了她工作的新一頁,包括促使香港資訊科技專業認證和帶領推動無障礙交通服務(適用於殘疾人和長期病患者)。她於2008年起加入了多個分別於勞工福利局、教育局、社會福利署、醫管局及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轄下的諮詢委員會及工作小組。
 
她於2010年獲香港電腦學會選獲頒院士,2011年獲香港女工商及專業人員聯會選為傑出專業女性,2014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頒授榮譽勳章,而2015年則分別獲香港理工大學選為傑出理大校友及傑出第三齡人士。

Dr Edith Kwan Ngan-hing

周若儀博士

美國IBM無障礙科技研究中心主任

周若儀博士負責開發技術和工具,以實現IBM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的無障碍性;為有特殊需要人士創造輔助技術; 以及IBM Research針對老齡化的物聯網為本認知解決方案。此前,周博士曾擔任研究部與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合作的主管。她還擔任IBM Almaden研究中心實驗室主任辦公室的執行人員,負責研究策略和營運。 周博士於IBM的早期工作階段是IBM的磁性記錄頭設計工程師和磁盤技術的開發。在加入IBM之前,周博士是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研究科學家,她學習並研究了高溫超導體的工藝和特徵。她出版了30多份刊物,並擁有得多項專利。周博士是兩份服務科學期刊的編輯委員。 2010年,她獲得了YWCA TWIN獎,該獎項表彰了成功女性高管取得的傑出成就。

周若儀博士

Janice Chia 女士

新加坡Ageing Asia創辦人兼董事總經理

Janice Chia女士創立了亞洲第一家老齡化市場諮詢的社會企業, 通過推動企業參與開拓未來創新的使命, 讓社區創造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促使健康的老齡化,自主的老齡化和有尊嚴的老齡化。Janice訪問了超過15個國家的250多個住宅和老年護理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自2009年以來,她一直積極參與諮詢機構尋求全球最佳的住房,保健和護理模式,以在亞洲市場實踐。Janice也是經常在媒體上被採訪關於亞太地區老齡化的趨勢。 Janice也推出了幾個創新事業,包括ASPIRE55新加坡 - 亞洲第一個虛擬退休村,使成員能夠繼續住在現有的家, 亦享有一個提供社交,保健和護理服務結合並關注會員幸福的社區。

Janice Chia 女士

伊東弘泰先生

日本Abilities Care-net株式會社會長及社長

伊東弘泰先生一歲就患有小兒麻痺症。他於 1966 年早稲田大學畢業後,同年 4 月成立日本優能協會(NPO),並於 6 月創辦了一家由殘疾人士經營、為殘疾人士服務的公司,該公司由印刷業務開始,其後擴大到開發、銷售、進出口殘疾人設備以及開設營運長者和殘疾人設施。2001年伊東先生與殘疾人士團體共同啟動了國家JDA 網絡(日本殘疾人法案),法案後來於 2013 年 6 月正式頒布。伊東先生是日本優能協會主席,煙台大學文經學院客座教授,他於 1987 年獲頒日本 首相榮譽勳章,2001 年獲頒丹麥亨利克王子榮譽勳章。

伊藤東弘泰先生

徐業良教授

台灣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教授

徐業良教授獲得國立台灣大學學士學位,並於1992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

他兼任元智大學機械工程教授,高分子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世大智科有限公司執行長, 徐有庠先生醫學基金會主任“老人福祉科技”和“老人福祉科技及服務管理雜誌”主編 ; 國際老年科學技術學會(ISG)的IT總監和Sinophone 分會會長,以及博洛尼亞大學意大利設計暑期學校聯合主任。

徐教授是老人福祉科技界著名學者,曾任元智大學教務處副處長,秘書長。他積極參與ISG,並主持了第九屆世界老人福祉科技技術大會,之前亦曾任ISG的副總裁。

徐教授的研究興趣包括創新的產品設計和老人福祉科技。

Prof Yeh-liang Hsu

黎永亮講座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和老年學講座教授及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活齡學院總監

黎永亮教授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及系主任暨活齡學院總監。在過去30年學術工作中,他致力於社會工作和老年學,社會政策、移民研究和效果評估等方面的研究和實踐。他曾任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和副院長。於2003至2009年他被授予亞省健康學者的榮譽,亦榮獲2014至2015年Killam年度教授。

莫俊強醫生

屯門醫院部門主管(內科及老人科)及醫院管理局新界西醫院聯網統籌專員(內科及老人科)

莫俊強醫生為內科及老人科顧問醫生,莫醫生於198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其後獲取香港內科醫學院及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格拉斯哥皇家醫學院榮授院士、愛丁堡皇家醫學院榮授院士,及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衛生行政學碩士。莫醫生現為屯門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兼新界西內科及老人科聯網統籌專員。他亦是醫管局老人科小組委員會主席,負責監察香港公共醫療提供老人科服務的情況。他最關注的項目是臨床老人科和老年人的醫療保健計劃。

Dr Mok Chun Keung

井庭崇先生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及政策傳媒研究科的副教授

井庭崇先生是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及政策傳媒研究科的副教授。他2003年獲頒慶應義塾大學政策傳媒研究科博士學位。於2009年為麻省理工學院集體情報中心的訪問學者。他是Creative Shift Lab公司的總裁,也是Hillside集團的董事會成員。 井庭崇博士與學生合作,創作了多本關於人類行為語言模式的書籍,其中“演示模式”一書更獲得了2013年優秀設計大獎,“旅程之詞”則獲得2015年遲緩友好優秀獎和年度優秀設計大獎。

井田崇先生

Goldie Nejat教授

加拿大AGE-WELL Robotics Research Project 主任及研究員; Robots for Society 加拿大研究主席及多倫多大學副教授

Goldie Nejat教授是Robots for Society加拿大研究主席,多倫多大學機械人和機電一體化研究所(IRM)所長, 該校機械和工業工程系的副教授,自主系統和生物電子學實驗室(asblab.mie.utoronto.ca)的創始人兼主任。

Nejat教授的研究領導著智能輔助機器人的發展,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她的互動機器人按提供認知和社會干預設計,幫助長者日常生活活動,甚或領導小組娛樂活動,以提高長者生活質量。她的團隊與保健專家和醫療機構合作,開發出這些獨特的社會機器人,使其能夠有效地融入日常生活中。

Nejat教授出版過140多份國際刊物,並曾被邀到世界各地的許多活動和機構發表演講。她團隊的工作也曾出現於約70個媒體報導。 2013年,她獲得加拿大青年工程師成就獎,並於2012年獲得安大略省專業工程師青年工程師獎。這兩個獎項都是表揚她在機械人技術方面的傑出成就。

Goldie Nejat教授

潘經光先生

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副總監

潘經光先生為香港復康會社區復康網絡副總監、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兼任副教授、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及澳門復康會名譽顧問。潘先生曾於澳洲及香港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社區復康服務單位工作,他更是史丹福大學研發的長期病患者自我管理計劃中文版的發展先驅,以及全亞太區首位獲認証的T訓練員。潘先生非常積極發展多項計劃,包括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的e2C康程式,此計劃乃通過整合在線和離線服務,改善傳統的長期病自我管理教育模式。

Mr Peter Poon King-kong

健康老齡化高峰會講者

黃克強先生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

黃克強先生於2016年2月1日加入香港科技園公司,履新首席企業發展總監一職,並於同年8月1日獲聘任為公司的行政總裁。

黃先生擁有香港大學電機工程學士學位及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他擁有超過三十年的商貿經驗,曾在不同的跨國企業擔任要職,先後服務於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卡特彼勒(Caterpillar)、艾默生電氣(Emerson Electric)及通用電器(General Electric)。黃先生加盟香港科技園公司之前,於安樂工程(ATAL Engineering)擔任香港行政總裁一職。黃先生經驗豐富,曾於通用電器美國總部、中國內地及亞太地區負責合併及收購、業務發展、產品管理、商業運作等要職達十五年,離職前是該公司的石油天然氣中國區總裁及工業系統亞太區總裁。

黃先生致力構建香港的科創生態圈,推動科技、創新的發展及創業家精神,他深信整個生態圈的成功將會成就香港的未來。

黃克強先生

楊偉雄先生

香港特別行政區創新及科技局局長

楊偉雄先生於2015年11月20日獲委任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屆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創新及科技局負責的政策範疇,包括資訊科技和創新及科技。

楊先生1977年畢業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取得電機工程及應用數學學士學位。其後,他分別於1978年及1982年獲得美國史丹福大學頒授電機工程碩士學位及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楊先生於1978年加入英特爾公司任職高級設計工程師,其後在Bain & Company任職策略管理顧問。1983年回到香港後,他加入蜆殼電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任職執行董事及集團副董事總經理。他於2002年出任多家創業投資公司和私募基金投資公司的高級顧問及董事。楊先生於2003年獲委任為香港數碼港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並於2010年至2015年2月出任香港理工大學行政副校長。2015年3月,他獲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委任為創新及科技顧問,以及行政會議—行政長官的最高諮詢機關—的非官守議員。

楊偉雄先生

楊永強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

楊教授是公共衞生學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院長及該院的醫療體系、政策及管理學部主管。他的研究包括醫療體系、服務及政策及其系統思維的應用。近來的研究範疇包括運用系統架構概念來改進長者的綜合醫療及社會方面的服務提供模式。楊教授是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委員會會員。他領導亞洲醫療體系強化建設網絡學術會議小組。他亦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倡議改善亞洲衞生的國際顧問委員會成員。該組織致力對亞洲公共衞生及醫療體系發展的思維理論及政策制訂作出貢獻。

楊教授於1999年至2004年出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1990年至1999年出任香港醫院管理局行政總裁,負責管理及革新公立醫院系統。他於2001年至2003年出任國際醫院聯合會主席,並於2002年獲頒醫院管理亞洲區終身成就獎。

楊教授在1993年獲委任為太平紳士,1997年獲頒授大英帝國官佐勳章。2005年,他獲香港政府頒授金紫荊星章。

楊永強教授

何建韜教授

加拿大卑詩大學電子醫學急救部領導人及醫學院急救醫學系教授

何醫生是加拿大卑詩大學醫學院急救醫學系教授及卑詩省溫哥華總醫院的急救專科醫生,他同時是卑詩大學醫學院電子醫學急救部的領導人,專於電子醫學的研究工作。他是「TEC4Home」研究項目的首席研究員,該項目旨在利用傳感器及可穿戴式設備來幫助經常往來醫院的病人,從而提升病人護理的質素及安全性。「TEC4Home」計劃集合了加拿大、歐洲及澳洲的學術界及商界專家,深受國際關注。他於「卑詩急救醫療網絡」中帶領虛擬網絡的省級發展,使急救醫生能提供互動及實時的電子支援服務。他亦擔任「安康」健康網絡的執行董事,該機構支援卑詩省內多元文化社區的民眾,提高他們對電子醫學的認識及自我管理慢性疾病。何醫生就上述的研究範疇於科學刊物中撰文甚多,並經常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及商業論壇。他亦與加拿大及國際間的健康政策制定者及學術夥伴緊密合作,通過電子醫學技術和途徑,以實證來推動醫療系統的政策變革。

何建韜教授

Mr Rob Royea

美國Cyrcadia Health公司行政總裁

Rob Royea 先生多年來一直以私人基金及公營機構撥款從事跨國性的科技研發工作,在健康保健及零售市場兩大領域尤其成功,當中包括初創公司以至銷售額超過五億的企業。最近, Rob Royea先生把Qi Imaging, Inc. (Ziosoft US/Japan)售予黃馨祥博士的美國南坦醫療集團,使病人的數據,包括針對心血管和癌症研究的成像和基因組數據集中研究。他在2016年榮獲MM&M雜誌選為醫療保健變革者40強,而在他的領導下,Cyrcadia公司在2016年亦榮獲愛迪生金獎之最佳健康保健可穿戴裝置大獎。Rob Royea先生在營運、銷售及市場推廣方面的經驗十分豐富,運籌帷幄的他曾於醫療科技及軟件公司中創下佳績,他並透過合併收購、戰略夥伴合作以及建立企業品牌等,為其企業帶來可持續發展的收益及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透過Cyrcadia Health公司,他正向市場介紹一款可穿戴式,專為早期乳癌檢測而設計的技術,它可自動地向患者的醫生,以及保險公司揭示早期的癌踪,提高乳房緻密度的準確檢測機率,從而減少不必要的乳房手術。

Mr Rob Royea

Mr Thomas Sudow

美國克利夫蘭醫學中心業務拓展總監

Thomas Sudow先生是克利夫蘭醫院屬下克利夫蘭醫院創新中心的業務拓展總監 (克利夫蘭醫院是全美排名第二的醫院) ,並在全球心血管創新中心(GCIC)中擔任了業務拓展總監達九年之久。他亦曾於全球醫療創新聯盟中任職業務拓展總監。Sudow先生在國際風險投資公司eHealth Ventures中擔任顧問,該公司活躍於投資國際性的數碼健康科技項目。他除了是Akron Bio Innovation Fund基金公司 (基金一及基金二) 的盡職調查委員會會員,亦是兩家中國投資公司SCI及PX Advisors的顧問。他同時於美國愛許蘭大學伯頓摩根創業研究中心擔任總監。在加入克利夫蘭醫學中心前,他曾任經濟發展機構Team NEO的副總裁、比奇伍德區商會的執行董事,以及TNS & Associates的管理合夥人。他於多個國際及社會機構累積了豐富的領導經驗,並經常為報章雜誌撰寫專欄和評論文章,亦不時受訪於電台及電視。多年以來,他榮獲不少經濟發展及社區機構頒發的獎項,以表揚他的卓越成就。

Mr Thomas Sudow

Dr Robert Chang

美國史丹福大學眼科助理教授及AVA Inc.聯合創辦人

Robert Chang教授任教於史丹福大學,是醫學系裡的一位創新發明家。他是一位資深的生物設計教育家及初創企業導師。作為一位全職的青光眼及白內障專科醫生,他於很早期便採用最新的醫療科技。目前,他更專注於機器學習、便攜式成像、可穿戴式器材及遠程醫療等研究。他是全球首個能夠拍攝前眼球及眼底的智能手機適配器的聯合發明者,該發明已授權予Digisight Technologies公司,推出了名為「PAXOS scope」的產品。他又與北京大學於北大斯坦福中心合辦了首個「斯坦福及中國生物設計訓練營」(http://www.dhealthclass.com/),並在香港首辦了每年一度的「醫療科技黑客松」的活動 (DreamCatchers MedTech Hackathon,www.dreamcatchers.hku.hk/)。他同時也有在巴西領導醫療保健的發明(hilab.org)。Robert Chang教授在密蘇里大學堪薩斯城醫學院獲得醫學學士及碩士雙學位。他在聖路易斯著名的華盛頓大學完成了他的駐院實習後,便於邁阿密著名的Bascom Palmer Eye Institute進行臨床青光眼和其他的研究工作。 他共發表了40篇業內論文,應邀出席美國和國際會議及講座超過一百次,獲得多項研究撥款外,亦持有多項專利,並定期向醫藥科技公司、製藥公司、數碼醫療等公司提供諮詢服務。

Dr Robert Chang

Prof Johanna Westbrook

澳洲麥覺理大學健康信息系教授及澳洲健康創新研究所健康系統及安全研究中心總監

Johanna Westbrook教授是澳洲麥覺理大學澳洲健康創新研究所健康系統及安全研究中心的總監,她於信息及通信科技影響健康護理的評估研究在國際間公認卓有成就。她出版過的論文及學術文章超過390份,研究項目曾獲得超過四千萬的撥款。Johanna Westbrook教授一直就信息及通信科技的評估方法領導了不少開發和應用的重點研究,包括了已被國際採用的嶄新工具及方法。她的研究帶來的其中深遠影響,就是讓人們了解醫療信息系統如何帶來 (或不能帶來) 預期的好處,以及為以後的政策制定、執行及資訊科技系統的改變帶來有力的實證支持。Johanna Westbrook教授最近帶領的研究項目正是調研信息及通信科技在社區及長者護老範疇中的角色及影響。她在2005年時獲選為美國醫學信息學院院士;在2014年獲澳洲信息產業協會選為年度澳洲信息及通信科技專家,並於2015年獲聘任為美國醫學信息學會雜誌之副主編。在2016年時,她獲委任為澳洲數字衛生局董事會成員。

Prof Johanna Westbrook

馮康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執行董事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管理學專業應用教授

馮康醫生是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執行董事;並自2014年起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管理學專業應用教授,及香港社會醫學學院院長。

在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前,馮醫生曾於2002 至2013年間獲委任為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新界東聯網總監及威爾斯親王醫院行政總監。

馮康教授

葉振發醫生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及國家預防醫學實習醫生計劃項目總監

葉振發醫生是一位擁有逾三十年豐富經驗的公共衞生科醫生,負責的範疇涵蓋公共政策、信息學、推廣及教育等。他現時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衞生學院擔任副教授,負責本科生、研究生、行政人員及持續職業教育等多方面的教學工作,他同時是校內國家預防醫學實習醫生計劃的項目總監。他的學術興趣在於綜合護理、健康信息學以及護理管理等。

在他的事業里程中,他經歷了新加坡國內多次重要的醫療改革。從1999 至 2005年間,他服務於新加坡國家醫療集團,先是於醫院從事健康信息管理的工作。從2001年開始,他負責建立新加坡首個綜合個人化病人信息網站「NetCare」、一個在線藥房,以及國家療後護理電子轉介系統「綜合護理信息系統」。2002年時,葉醫生加入新加坡國家醫療集團負責整合與連繫多家醫院的資訊科技部的核心團隊, 擔任資訊科技總監一職,專責企業服務及規劃、品質管理及資訊科技保安等工作。在職期間,他為新加坡國家醫療集團統一整合集團內資訊科技各部的願景,以及集團關於國家電子醫療記錄交換計劃在公共部門進行患者信息共享的建議制定了概念框架。在2003年「沙士」爆發期間,他在新加坡陳篤生醫院擔任臨床流行病學家,由他設計及領導開發的「SARSWeb」,是一個為衞生部、公共和私人醫療提供者特設的病人聯絡信息交流平台。

葉振發醫生

羅范椒芬議員

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會主席

羅范椒芬女士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會議成員、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會主席及多家上市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羅女士為香港大學榮譽理學士,並取得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行政碩士學位。羅女士任職香港政府政務官30年,曾涉獵多個政策範疇,擁有豐富的公共服務經驗。

羅范椒芬議員

蔡海偉先生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行政總裁

蔡海偉先生於2013年起出任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行政總裁。社聯代表超過450間非政府社會服務機構,致力促進社會服務及政策發展、鼓勵跨界合作,以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蔡先生曾參與多項公職,現為扶貧委員會成員及轄下特別需要社群專責小組主席,香港房屋委員會委員,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成員,器官捐贈推廣委員會委員,以及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

蔡先生畢業於香港大學,主修機械工程學,後於美國伊利諾斯大學(芝加哥分校) 取得社會工作碩士學位,現為註冊社會工作者,並曾任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會長(2004-08)。

蔡海偉先生

內地專題論壇

王長勝先生

廣東省民政廳副廳長

王長勝先生,吉林長春人,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現任廣東省民政廳副廳長,分管的機關包括廣東省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等。

王長勝先生

方少雄先生

福建省老齡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

方少雄先生於1962年8月出生,漢族,研究生學歷,1976年12月至1996年11月任福建省軍區戰士、副連長、正營參謀、副團職參謀;1996年11月至2012年7月任福建省民政廳主任科員、副處、正處;2012年7月至今任福建省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

方少雄先生

商務午宴講者

奥村幹夫先生

日本Sompo Care Inc. 主席及行政總裁暨Sompo Holdings, Inc. 董事及常務執行官

奥村幹夫先生於2015年4月起擔任日本最大保險公司之一的Sompo Holdings, Inc. 的常務執行官,更自2016年4月起擔任護理和醫療業務主管。Sompo於2015年進入護理業務行業, 並委任奥村先生為Sompo Care Inc.的主席兼行政總裁。Sompo Care Inc.是管理集團護理業務及發展戰略的全新子公司。 目前,Sompo護理集團正在為長者提供超過25,700個住房單位,領導著日本的護理行業。

奥村幹夫先生在2009年至2015年在巴西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曾擔任巴西Yasuda Seguros S.A.的行政總裁。其後於二零一五年四月至二零一六年四月期間在Sompo Holdings擔任企業規劃部總經理。

奥村幹夫先生

Matthias Kück先生

歐洲聯盟資助項目PERFORMANCE統籌員及德國Biozoon Food Innovation GmbH行政總裁

Matthias Kück先生是一名碩士工程師,專業的流程工程師,於2001年創立了Biozoon GmbH公司。他是這家成功中小企的首席執行官兼技術總監,以及針對虛弱和老年人咀嚼吞嚥困難的營養概念,發展出滑溜食品的聯合創始人。 Matthias Kück自從作為FP  IV協調者和參與者後,在歐洲研究方面非常活躍。

Matthias Kück先生

工作坊講者

小林武史先生

日本政府厚生勞動省護理及老人福利部福利設備/家居維護及照護機械人推廣高級主任

小林武史先生於1986年畢業於日本信州大學,主修職業治療。之後於帝京大學醫療中心擔任臨床職業治療師,他同時亦是千葉縣立衛生科學大學和其他機構的導師。

小林先生於2016年4月起加入厚生勞動省,從事開發及推廣應用輔助用具、照護機器人以及家居改動等工作,使長者及其照顧者,無論是家人或院舍工作人員的照顧環境得以改善。

除此之外,他亦有參與癌症患者的精神心理學和復康的臨床工作,以及職業治療師研究生的教育工作。

何嬋妃女士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服務總監

何嬋妃女士,現職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服務總監,資深安老服務社工,持有社工學士學位和社會服務行政碩士。何女士工餘積極參與義務工作,推動社會福利服務,關注生命教育,喪親和晚期照顧。何女士現為香港善牧會瑪利灣中心的董事會委員、香港傷殘青年協會的社會企業委員、香港青年獎勵計劃社會服務科委員,亦於2004-2012年曾任贐明會董事會主席。

徐錦輝先生

得信醫療有限公司及復康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徐錦輝先生是傑出的年青創業家,憑藉其作為職業治療師的經驗,他成立了兩所公司向醫護界推廣使用先進及創新醫療科技儀器,致力為本港復康界引進嶄新醫療科技器材。他更全力資助理大多項生物醫學研究,其中包括與理大科研團隊成功研發「希望之手」。這項突破性發明於二零一二年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四十屆國際發明展中勇奪評審團金獎及至高榮譽大獎。他歷年來又熱心支持香港宣明會多項計劃,先後多次向該會捐助醫療用品。

潘志明先生

澳門明愛總幹事

潘志明先生,澳門明愛總幹事,現為庇道學校校長及創辦人之一,自1975年開始從事社會服務工作,至今超過三十年。潘志明畢業於關島大學社會工作系,取得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碩士。他對社會政策提出多項建議,對澳門的社會福利工作,有前瞻性的倡導貢獻。於2009年,獲梵蒂岡正義與和平委員會頒發正義和平獎章。潘志明自八十年代開始,為澳門明愛推行及開辦多項服務,包括家庭、安老、復康、熱線輔導、教育、青少年、露宿者及外地勞工服務等。他是現屆的亞洲全人發展盟友協會理事長。

楊蕙蘭女士

聖雅各福群會中西區長者地區中心經理

楊蕙蘭女士乃聖雅各福群會中西區長者地區中心經理,她在長者服務方面有18年的工作經驗,包括老年人支援隊伍,照顧者支援服務,義工發展,老人身後事安排服務等。她還參與開發新項目,以滿足老年人現有服務的差距。

黎世宏先生

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

黎世宏先生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研究所, 獲頒碩士學位。黎先生現職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 精神部行政主任,黃丁紀念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嘉義市失智症協會總幹事,台灣沐浴福祉專業照護協會秘書長,台灣教育部部定大學講師及台灣高等考試社會工作師等。

黃源宏博士

香港耀能協會專業發展高級經理

黃源宏博士現職香港耀能協會專業發展高級經理及協會康復專業學院總監。物理治療本科出身,及後在香港理工大學取得醫療科學博士學位,並於07年獲匈牙利國際彼圖協會頒授榮譽引導員。黃博士87年加入協會,92年成為高級治療師。他專注於發展障礙成年人的課程發展,近年多從事推動後天患者的社區康復及支援服務。曾於12-14年間擔任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諮詢委員會成員,現為香港社會福利署殘疾人士住宿服務評估上訴委員會成員。

游麗裡女士

老五老基金會執行長

游麗裡女士現任財團法人老五老基金會執行長。曾任多項公職包括: 衛生福利部老人老福推動委員會委員,台灣居家服務策略聯盟副理事長,台中市政府老人福利推動委員會委員,台中市社會工作師公會常務監事; 游女士亦致力教育下一代,歷任各大學社會工作及老人福利相關科系兼任講師。游女士為教育部審定講師,社會工作師; 暨南大學社會政策暨社會工作學系博士生。

林崇偉教授

众社會企業創辦人兼董事長

以「用智慧與科技來圓滿愛」為願景,林崇偉教授將大學課程轉為社會行動力量,推動年輕人、身障者、跨領域產業,投入改善高齡、婦嬰、行動不便者的輔助科技與友善環境。他更親自創辦众社會企業,設計各種先進便利智慧資訊服務,每年並捐出50%企業淨利支持特殊族群的社會參與和社會機遇。目前服務範疇已遍及臺灣、香港、新加坡和吉隆坡共15個城市,累計榮獲社會創新與科技創業領域共88項大獎。本次林教授將在港分享众社會企業的新服務「友善旅館」

李鸝女士

光靈有限公司董事

李鸝女士,《光靈》創辦人,致力推動不同具社會意義項目。目前與港台兩地各單位合作發展「友善香港好餐廳」手機程式,積極為有不同需要人士推介優秀餐飲店舖選擇,從而推動無障礙社會發展,並提升各界對有特別需要人士的關注,建立無障礙友善城市。李鸝女士同時是慈善團體《特教平權》及《龍耳》創辦人之一。

康仕仲教授

智齡聯盟共同主持人兼計劃執行長

康仕仲教授為美國史丹福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博士,結構技師。現為臺大土木系教授、臺大教務處副教務長、智齡聯盟計劃主持人。康教授長期投入於工程視覺化、自動化機器人、工程教育、跨領域創新教學以及防災資訊系統之研發。在臺大開設電腦繪圖、遊戲引擎、資料視覺化及機器人等課程,曾獲得優良教師獎。現擔任國際期刊Visualization in Engineering之總編輯,發表超過50篇的期刊論文。

周文珍女士

畢嘉士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

周文珍女士現為畢嘉士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畢嘉士基金會致力於非洲馬拉威的教育及社區發展工作,及台灣屏東的長照服務,包含居家照顧、到宅沐浴,並受縣政府委託經營日間照顧中心及輔具資源中心。她擁有企業管理碩士及社會工作學士學位,服務於台灣社福領域逾25年,主要專長涵蓋社會資源動員、身心挑戰者權益保障等領域。

王建明先生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項目發展總監

王建明先生,香港註冊建築師及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員,現職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項目發展總監,負責長者院舍、復康中心及青少年中心等建築設計項目。他的目標是以建築設計幫助貧困、老弱及生活困苦的人,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提升生活質素。

2015年,王建明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表揚在其專業上對社會的貢獻。在設計方面,他的作品曾在新加坡、南韓及香港等建築設計比賽中獲獎。王建明與福利協會同工編輯出版<<築動耆跡>>一書,把多年在養老服務項目的建築設計經驗,向國內推廣長者友善設計。

黃禮財先生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服務總監

黃禮財先生為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的服務總監,曾從事及督導不同範疇之社會服務超過二十年,包括青少年服務、全面綜合服務、就業及培訓服務、長者日間護理中心、長者地區服務中心、長者鄰舍中心、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資助及自負盈虧安老院舍等。黃先生致力推動建立長者友善社區工作,讓長者享有更豐盛的人生。

柯明蕙女士

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督導主任

柯明蕙女士修畢社會工作碩士,現任香港聖公會將軍澳安老服務大樓督導主任,亦為慢性病自我管理培訓師。過去33年,她推動公眾關注房屋政策、安老服務及長者友善社區,促進服務使用者參與。她亦推動建立不同慢性病的長者互助組,以提升病患長者的自信心、自尊感及生活質素。2002年,她獲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頒授優秀社工獎項。

吉川隆明先生

Panasonic 高級研發規劃推廣組參事

吉川隆明先生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劉易斯堡的巴克內爾大學,並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普拉特研究所獲工業設計碩士學位。     

吉川先生於1995年加入Panasonic,專注於海外產品規劃和企業戰略規劃。現任環境方案有限公司研發規劃處高級研發規劃推廣組參事。在他的領導下,開放式創新活動(例如與麻省理工大學媒體實驗室,斯坦福大學設計學院,IDEO,Ziba設計等聯盟)得到了擴展。此外,他還負責陶瓷牙科材料和高級護理平衡產品的戰略規劃,以及全球年齡無界限戰略計劃。

陳彥甫博士

大同大學媒體設計學助理教授

陳彥甫博士是台灣大同大學媒體設計學系合聘工業設計學系助理教授,也是大同大學參與式設計研究室主持人,該研究室致力於將不同背景的使用者族群參與設計過程,並與設計師共同進行社會創新。他目前進行的設計研究包含互動設計、遊戲設計及產品設計,這些專案專注於老化、醫護保健和永續性等社會設計相關議題。

Lily Truong女士

Clear Ear的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Lily Truong女士是Clear Ear的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Clear Ear是透過士丹佛生物設計計劃而創立,並已將其首款產品Oto-Tip作商業化生產。 Lily是多項專利的發明者及健康學者基金會的董事會任職。創業前,Lily取得斯坦福大學生物力學工程學士和碩士學位。她對全球衛生創新的熱忱使得她在美國,德國和中國等醫療保健行業取得不同的工作經驗。

黃志賢先生

港科研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黃志賢先生,2004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自動化與計算機輔助工程學系,隨後加入港科研有限公司擔任工程師及項目研究員,2009年升任營運總監。2013年創辦了醫科研有限公司,積極發展醫療科技,並於2014年獲取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金獎。近年被職業訓練局邀請擔任講師,為科技界孕育下一代。縱使工作繁忙,也不遺餘力地回饋母校,2013年更被本科學系選為傑出校友

文偉光教授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

文偉光教授的研究範圍為記憶和創新認知康復,遙距社區生活技能訓練, 與及針對中風、認知障礙患者而設的虛擬系統和電腦輔助平台。文教授獲多項角逐基金資助及經常在科學期刊發表文章。文教授現為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腦神經科學和神經康復研究組組長, 並主理一個認知康復實驗室研究人類大腦前瞻記憶,執行能力和決策過程。

鄭文輝先生

創龍企業解決方案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鄭文輝先生從小醉心資訊科技,一路研發不同的技術。在就讀香港中文大學的時候,研發了當時微軟還正在開發的多點觸控介面,並奪得香港多個大型IT比賽冠軍。其後他更代表香港出戰中國及世界賽並取得金獎及多項大獎。在畢業後,他在香港全日制大專院校創辦香港第一個智能手機APP開發課程,四來以來培養數百位APP及後台工程師,橫掃香港幾十個大型IT比賽獎項,接受傳媒訪問超過100次。由於鄭文輝是世界級智能手機專家,2012年獲得NOKIA諾基亞邀請,成為香港第一及唯一諾基亞全球冠軍開發者。同年,香港電腦學會為了表揚鄭文輝對資訊科技界的貢獻,頒發資訊科技界傑出青年。鄭文輝於2013年創辦創龍,打造創龍雲及Mad Gaze 智能眼鏡,致力打造世界十大智能眼鏡品牌及生態系統。在鄭文輝的帶領下,創龍奪得香港最大型IT創新比賽的全場總冠軍及金獎,被譽為香港智能眼鏡之父及IT界明日之星。

潘啟樑先生

思科系統(香港有限公司)系統架構工程師

作為科香港及澳門區思科顧問系統工程師,潘先生是思科物聯網的領導者。 他在有線和無線網絡通信技術方面有超過20年的經驗。 他的日常工作涉及與製造業,公用事業,零售和物流業務密切合作,傾聽他們的挑戰,並提供建議和建議,以解決他們的業務問題,使他們能夠對其業務進行數字化轉型。

黃德才先生

發展局起動九龍東辦事處副專員

黃德才先生為建築師,入職政府前曾於私營機構參與建築設計近十年,黃先生曾於建築署擔任項目總監,負責處理政府辦公室、法庭及學校等項目,他於2016年9月加入發展局,現為發展局起動九龍東副專員。

胡錦添博士

香港科技大學工程教育副教授

胡錦添博士是香港科技大學工程學院環球社會中心的創始主任。他領導和發展學生的豐富課程與多學科,工程專業學會,非政府組織和工業夥伴。他帶領多個學生工程項目,解決了社區的需求。

胡博士積極參與教學創新工作。除了開發不同的體驗式學習課程,他還鼓勵和監督學生參加各種項目設計比賽。當中有些項目能夠為社會的福祉作出貢獻,履行社會責任。

梁敏聰先生

德思科技投資(香港)有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

梁敏聰先生擁有超過29年的戰略規劃、市場開發、收購合併和高科技資經驗。他亦曾為大量跨國公司及國內企業在大中華地區提供顧問諮詢服務。

在成立德思科技投資之前, 梁先生是科森亞洲的創始人。科森亞洲曾是甲骨文大中華地區最大的應用合作夥伴之一。科森亞洲於2004年被香港工業貿易署及香港軟體行業內地合作協會評選為十五個"拓展中國內地業務成功案例"之一。2005年科森亞洲與海輝軟體合併,海輝集團於2010年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梁先生對大中華地區的機器人和人工智慧市場有了深入的瞭解,並在歐洲和美國有廣泛的聯繫。 近年來,他一直在與世界頂級機器人和人造智慧研究機構和公司緊密合作,其中包括軟銀機器人,阿里巴巴機器人及義大利科技局(IIT)。

王偉光先生

運輸署高級工程師/運輸資訊系統

王偉光先生是一位土木工程師,在運輸署內的交通工程及資訊系統領域工作超過十四年。 他的主要興趣領域是智能交通系統、智慧流動和地理信息系統。 他目前負責向公眾發放實時交通信息,例如閉路電視影像,過海隧道行車時間,行車速度圖和特別交通新聞消息。 他開發香港乘車易和香港行車易流動應用程,以便公眾搜尋公共交通和駕駛路線。

唐彩瑩女士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服務總監﹙綜合長者照顧服務﹚

唐彩瑩女士在本地長者照顧服務已達17年。她曾經參與過的先導計劃並不限於長者照顧服務,也有在復康和家庭服務範籌。她分別在1993年和1995年於香港大學異取得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譽學士和哲學碩士,並在2003年於香港城市大學取得文學院﹙資訊科技﹚碩士。她的專長是發展和實踐創新和先導服務。

林小軒先生

智活研發有限公司行政總裁

林小軒先生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工程系。為了追尋夢想及營商的抱負,貢獻社會,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他於2014年毅然成立了智活研發有限公司,任職行政總裁。智活研發目標是建立腦退化診斷、預防及數據管理的領導平台,合作伙伴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之研究團隊。其公司研發出智活無限 — 首隻包含科研與娛樂,以華人為核心的腦部訓練應用程式。

張文傑先生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及資訊科技研究中心助理專職研究員

張文傑先生為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及資訊科技研究中心助理專職研究員及社區法網計劃(包括社區法網、青年社區法網、長者社區法網及家庭社區法網)的內容編輯。他亦為社區法網撰寫「物業維修及安全」、「重建及收購物業」及「鄰舍糾紛」的題目。

胡競樂先生

天行動力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創制總監

胡競樂先生從小就熱衷於機械人工程, 並涉獵不同範籌,如機械電子,程式編寫等。他的豐富經驗帶領公司開發創新產品,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創意發明。他曾任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最佳學生發明獎評判,亦是Maker Faire Hong Kong 的創辦人之一,同時也是BNI Sunshine Chapter 的創立人。

譚永昌博士

香港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跨領域學部助理教授

譚永昌博士,工程師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學務長辦事處副學務長;舍堂生活及學生資源處處長;生物醫學工程跨領域學部助理教授及賽馬會復康科技中心主任。譚博士有超過25年對本地社區提供輔助科技服務的經驗,他的專業及興趣包括為長者和殘疾人士提供輔助科技的應用; 讓他們融入社區和日常生活環境,同時致力於壓瘡的預防及其病原的研究。

秦國棟先生

莫逆於室互動設計創辦人

秦國棟先生主要從事互動空間與創新家具設計。在創作過程中除了著重本身機能的滿足和美學的展現和外,更揉合了電子、機械和物聯網應用技術。將環境、人和空間建立起一種相互連結的互動關係。

秦氏畢業於荷蘭戴爾夫的科技大學(TU Delft)建築系,獲頒碩士學位。為荷蘭註冊建築師 (SBA) 。於碩士前後擁逾八年的建築設計工作經驗。

郭澤恩先生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家

郭澤恩先生現職醫管局臨床心理學家,他一直從事長者心理評估、治療及培訓工作多年。郭先生致力推廣公眾教育,加強市民對長者精神健康及「認知障礙症」的認識。他曾獲邀主講不同講座、工作坊和研討會,並接受各大傳媒訪問。他現時獲委任為醫管局長者服務工作小組主席,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心理系榮譽臨床導師,亦於《晴報》撰寫專欄文章。

鄭傳忠博士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

鄭傳忠博士,香港大學醫學院醫學科學院副教授、 神經系統退化症實驗室負責人, 香港大學老年癡呆症研究網絡召集人及秘書長,博士後研究員及博士生導師。 2010年至今擔任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副編輯, Journal of Neuroimmune Pharmacology的高級編輯, American 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主編,及其他二十份學術期刊的編委。鄭博士亦為超過五十份SCI學術期刊作為評審員。 他為美國老年癡呆學會基金評審員, 香港研究資助局評審員, 及波蘭國家科學研究基金評審委員。鄭博士是自1998年以來為國際Alzheimer’s disease / Parkinson’s disease (ADPD) 科學會議科學顧問委員,多次應邀在國際會議作特邀報告。鄭博士也是第一位科學家在香港舉辦老年癡呆症研究國際會議。連續第八年由鄭博士籌辦及主持這個國際會議。鄭博士也曾為香港國際健康老年研究會議主席。鄭博士曾經為兩本神經系統退化病專書及一本𣏌子與健康專書作為特聘編輯。他出版SCI論文130篇, 專書章14篇,被引用超過5335餘次 (h index=34, Scopus)。鄭博士長期從事神經元退化疾病(老年癡呆症,又名腦退化症)中神經細胞凋亡及自噬信號傳導信道的研究。 致力於尋找具有神經細胞保護作用的新物質。 鄭博士長期從事杞子及中葯對神經細胞的保護作用硏究,及𣏌子在神經細胞保護中所作用的細胞信號傳遞信道。

黃一川博士

香港電訊個人客戶業務產品開發及業務拓展主管

黃一川博士現職香港電訊個人客戶業務產品開發及業務拓展主管,負責業務包括:固網電話eye3智能生活通訊平台、網上行光纖寬頻、Smart Living智能家居服務、e 体健雲端健康管理系統、HKT Education電子學習方案、Smart  Charge電動車充電服務等。黃博士更是nowTV的 IPTV技術之開發始創人之一。

黃博士具備逾二十年寬頻網絡及視頻科技產品研發之經驗,涉及不同媒界,包括同軸電纜、衛星通訊、數碼用戶線路、光纖傳輸及WiFi無線上網等。2001年加入香港電訊前,黃博士曾於多間國際企業擔任資深技術要職,包括3Com Asia Pacific Ltd、Harmonics Inc、LSI Logic、C-Cube Micro-system、屈臣氏集團(長江和記實業成員)等。黃博士畢業於英國巴斯大學,修畢光電子工程博士學位、電機及電子工程(一級榮譽)學士學位。

馬春奇先生

Qorvo香港業務發展總監

馬春奇先生是Qorvo低功率無線業務部門的業務發展總監,負責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地的業務發展。馬春奇在消費電子市場工作 24年,過去在金融尋呼機、手機、平板電腦方面工作,現在他專注於新興智慧家居、運營商和電子商務以及ZigBee遙控器等行業

黃文杰先生

香港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應用技術研發中心高級項目經理(技術開發)

黃文杰先生於資訊科技界擁有超過二十年軟件及系統開發之經驗,現正管理數個由創新及科技基金所支持的研發項目,該基金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創新科技署所成立的。其中一個負責的項目是以雲端技術開發的系統,配合RFID視障人士手杖閱讀器使用,可為視障人士提供生活上之協助。另外,黃先生亦於2016年代表LSCM研發中心以「視障人士智能手杖」項目,參加第4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並獲得評審委員嘉許金獎。

張麗明女士

香港盲人輔導會元朗盲人安老院院長

張麗明女士現時是香港盲人輔導會元朗盲人安老院院長,她是一名註冊社工,曾獲香港理工大學社會工作學士學位,南澳洲大學輔導碩士學位。她一直在社福機構服務超過了20年,並擔任現職院長9年。她有處理過多個社區及屋邨重建的經驗,並一直協助元朗院的整個重建項目,重建後新院舍名為「香港盲人輔導會賽馬會欣康樓」,並採用多項創新及智能科技的設備,為院舍內的服務使用者提供一個較個人化及方便的新生活。

黃耀明女士

香港中國婦女會安老服務總監

黃耀明女士是一名資深的社會工作者。早年畢業于加拿大文尼吐巴省大學社會工作系,其後獲香港政府頒發社會工作訓練獎學金,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社會工作碩士學位,專修老年學。黃女士一直致力推動香港安老服務的發展,特別熱心推動發展長者終身學習、照顧老年癡呆症患者服務、設立長期照顧機制等,並一直廣泛參與了香港安老服務政策之制訂、教學工作及地區事務。

Gabe Rijpma先生

微軟亞洲研究院健康及社會服務高級總監

Gabe Rijpma先生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健康與社會服務高級總監。建基於新西蘭基督城,Rijpma先生的職責包括領導專責亞太地區醫療保健客戶的團隊。

身為一位經驗豐富的環球徒步旅行者,Rijpma先生在新加坡,美國和澳大利亞工作了18年,之後於2015年底返回家園。

加入微軟之前,Rijpma先生曾擔任過澳大利亞悉尼軟件頻譜的首席顧問,在那裡他領導公司實踐了不少業務解決方案。 他早期的職業生涯乃一位企業家,更是互聯網上建立了不少在線業務的先驅。

陳藝賢醫生

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部門主管及心臟科顧問醫生

陳藝賢醫生現任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副部門主管及心臟科顧問醫生,他亦為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理系榮譽臨床副教授。陳醫生於心臟學研究及社區服務貢獻良多,他曾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超過40篇學術論文,亦為“冷凍導管消融術"一書編輯。陳醫生近年以先驅者推動多項大型社區心房顫動普查計劃,成效顯著。陳醫生的各項成就得到社會認同,並於2006年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15年獲頒香港紅十字會人道年獎。

梁以德教授

亞洲智能建築學會主席

梁以德教授是原香港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教授。現任亞洲智能建築學會會長,中國綠色建築委員會香港主席及亞太智慧綠建築聯盟會長。致力推動銀髮市場, 主持2012銀髮商機之智能家居論壇、2014第十屆北京國際綠色建築博覽會“關愛老人的智慧城市”、2016皇家測量師學會“銀髮商機” 國際大會。並硏發衛生保健、建築及環保的雲端儀器以供大數據分析。

Joost van Hoof 博士

荷蘭方提斯大學醫護及科技中心Fontys EGT 主管

Joost van Hoof博士在荷蘭Fontys應用科學大學的實證為本醫護設計領域擔任主導研究員。他也是“未來的護理之家”的項目負責人,這是由業內,養老院工作者,居民和Fontys共同合作,為老年護理的創新之舉。Van Hoof先生獲得埃因霍溫科技大學博士學位,專研老年人痴呆項目,也是建築物理與服務碩士。他的工作曾獲多項國際獎項,其中包括2011年度REHVA青年科學家獎。他出版物達250多份,是多個關顧長者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

楊添燦先生

明愛資訊科技創建中心主管及明愛嘉諾撒醫院資訊科技總監

楊添燦先生創立了明愛資訊科技創建中心,受香港明愛委任為中心主管,負責中心的策略及商業發展,同時負責中心日常運作帶領一支專業資訊科技團隊為天主教教區,香港明愛,中小企業 及政府部門提供各類型資訊科技服務。 楊先生同時被委任為明愛嘉諾撒醫院及明愛寶血醫院資訊科技總監,負責兩所醫院的資訊系統及科 技發展工作。

鄒耀忠博士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資訊科技總監

鄒博士現為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資訊科技總監並為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ICT)教育及培訓小組委員會之增補委員,曾任職於多間國際企業主管業務發展、策略管理及軟件開發,用戶遍佈亞太地區及不同行業。鄒博士曾管理, 開發及實施項目包括各類資源管理系統、指揮及控制通訊系統、網上雲端移動系統等。現專注發展及管理社會服務科技系統。

李輝女士

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

李輝女士曾是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傳染病科醫生,具有豐富的醫療及老人院院舍服務經驗。李女士現任香港安老服務協會主席(2016-2017),資歷架構-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委員 - 安老服務業(2012-2018),2017中華電力「中小企業諮詢協會」- 顧問, 同時也是六間私營安老院董事長及一間合約院舍行政總監。

楊浩倫先生

香港安老服務協會執行委員

楊浩倫先生為現任香港安老服務協會執行委員 (2016-17) 。 楊先生擁有多個專業學位,包括澳洲麥克里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澳洲麥克里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財務管理碩士,香港城市大學-電子物流管理證書,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科技管理碩士及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電腦科學學士等。

劉國華先生

社聯「 香港長者友善社區督導委員會」召集人

劉國華先生為現任基督教宣道會社會服務總幹事。基督教宣道會社會服務處近年積極發展創新長者社區支援服務。劉國華先生亦投入長者友善督導委員會,推動全港長者友善政策,同時鼓勵機構同工在服務中心設計,服務推行,長者照顧及參與上實踐長者友善措施。

陳宏謀先生

葵青長者友善社區大使

陳宏謀先生 (謀叔) 年過八十,退休後積極參與義工服務。謀叔在2007年籌組荃葵青長者議會,2009年領導葵青長者友善社區大使團至今,歷年間提出多項長者友善社區建議,並在2014年成功向葵青區議會倡議設立避雨亭社區關愛座。謀叔是第一批參與香港長者友善城市計劃的長者,樂於與各界分享長者參與長者友善社區建設經驗。謀叔曾獲頒授『傑出第三齡人士選舉奬』和『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狀』等。

吳煜明先生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高級協調主任

吳煜明先生從事長者服務超過二十年,專注於發展長者社區照顧服務,促進長者社會參與。他自2009年推動香港長者友善城市項目,曾任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轄下香港長者友善社區督導委員會促進分享工作小組召集人,現任葵青區議會葵青區長者友善社區督導委員會秘書,積極以『長者參與,跨界別協作』模式推動長者友善城市發展。

葉鑫昇先生

保良局劉陳小寶長者地區中心社工

葉鑫昇先生負責統籌及帶領觀塘東長者友善社區計劃,透過此計劃,讓參加者了解長者友善社區的概念,並與地區組織合作,強化長者於區內角色,藉以喚起社區人士對「長者友善社區」概念的關注,建立一個安全及友善的長者社區環境。

楊銘賢先生

「樂活新中年」行政總裁

楊銘賢先生在香港科技大學畢業,曾在香港政府擔任行政主任,先後在運輸署和地政總署服務。

2014年,受到父親退休的啟發,Ryan和兩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決定成立一間社會企業,提供一個數碼平台為新中年服務。樂活新中年至今經營運三年,以廣告、網店銷售和活動作主要收入來源,透過自身業務創造收入,履行社會使命,即為新中年締造健康、充實有意義的生活。

 在2014年,樂活新中年參加香港科學園的創業培育計劃。在2015年,樂活新中年獲得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 「最佳資訊科技初創企業獎 - 社會創新組別 (銀獎) 」。其後,樂活新中年亦獲得由政府「社創基金」支持的「Tech X Social跨界創新比賽」中得到銅獎,及在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的「蜂樹盟」社企比賽中得到銅獎。

古偉霖先生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沙田多元化金齡服務中心課程發展主任(資訊科技)

古偉霖先生從事資訊科技超過30多年,主要是培訓工作。 加入基督教香港信義會10年,管理「信義會沙田扶輪社社區資訊科技學院」及發展一系列和資訊科技相關的課程和活動。 得到政府和社聯的數碼共融基金資助若干數碼共融計劃,帶領和協作IT義工們服務多位屬於數碼弱勢社群的老人家。

吳興邦先生

數碼先鋒項目經理

2009 年退休至今已8年。自2011年參加了「老有網」的《Never Too Late心底的一席話》的短片攝製課程後,吳興邦先生便迷上了微電影的攝製。

在2015年初和數位『長者安居協會』「銀齡製作室」的攝製義工同儕,以「數碼先鋒 Digital Pioneer」為名,報名參加『 尊賢會』 及 『 長者安居協會』舉辦的《銀髮樂活新機遇 – 商業企劃競賽》,結果是前三名得獎隊伍之一。隨後,以此賽果為名申請得到贊助基金。在2016年中以「數碼先鋒 Digital Pioneer」命名,成立了短片攝製團隊,開拓了新機遇和達到使用贊助基金的目標。

梁敬文先生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林植宣博士老人綜合服務中心高級服務幹事

梁敬文先生具超過20年的長者服務經驗。自1998年開始推動長者資訊科技活動,鼓勵長者參與推廣數碼共融的理念。

最近其中一個廣受教育界及家長歡迎的「自由香港字型」項目,榮獲2017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最佳生活時尚獎銅獎及特別嘉許(樂活銀髮)。

而另一開源軟件項目「筆順五碼中文輸入法」亦著力輔助不同人士(包括小學生、非華語學童和長者)輕鬆使用文進行溝通聯繫。梁先生藉多項資訊科技活動推動長幼共融、跨代溝通。


Co-hosts

Co-organiser

Major Sponsors

Sponsor

Contact Us

The Hong Kong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

Address: 12/F, Duke of Windsor Social Service Building

15 Hennessy Road Wanchai, Hong Kong

Telephone: 2876 2463

Fax: 2865 0823

Email: [email protected]

Facebook

Copyright © 2017 - The Hong Kong Council of Social Service. All Rights Reserved.